信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信陽市推進政務服務“七辦一通”
跨省通辦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各管理區、開發區,市政府有關部門:
《信陽市推進政務服務“七辦一通”跨省通辦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信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2月6日
信陽市推進政務服務“七辦一通”
跨省通辦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35號)要求,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有效解決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多地跑”“折返跑”問題,完成好省大數據局賦予的“跨省通辦”試點任務,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標
以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下同)和群眾異地辦事需求為導向,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省統一受理平臺,聚焦保障改善民生、促進就業創業和便利企業跨地區生產經營,創新政務服務供給模式,從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入手,積極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與鄰邊接壤、勞動力集中輸入輸出、東西部協作地區之間實現“跨省通辦”,通過全程網辦、異地代辦、鏈上核辦、自助通辦、多地聯辦、遠程導辦、信用可辦和全程證通等“七辦一通”,不斷提高辦事效率,切實滿足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需求。
二、重點任務
(一)協調點對點“跨省通辦”城市圈。選擇信陽市外出務工人員較集中的城市作為“跨省通辦”合作單位,重點推出市場監管、社保、醫保、公積金、公安等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辦理。第一批與上海市楊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南京市秦淮區,浙江省嘉興市,山西省長治市五個城市簽訂點對點“跨省通辦”合作協議。加強與北京、天津、廣東、湖北、四川等地的溝通協調,進一步擴大點對點“跨省通辦”協作范圍。
(二)建設大別山“跨省通辦”城市群。加強鄰近區域合作,以大別山區域中心城市為協作對象,將通辦事項接入通辦用戶管理平臺,統一事項名稱、受理材料、辦理流程,實現區域合作、多地聯動,首批以湖北省黃岡市、孝感市、隨州市為協作試點,逐步搭建大別山三省六市“跨省通辦”城市群。
(三)探索淮河生態經濟帶“跨省通辦”云聯盟。依托淮河生態經濟帶國家戰略,發揮信陽輻射帶動作用,探索組建淮河生態經濟帶豫皖蘇魯“跨省通辦”云聯盟。云聯盟成員之間將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共同推動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聯盟城市之間共享服務事項及辦事指南,按辦理事項所屬地的需求進行收件等,實現“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就近一次辦成”。
(四)拓展縣鄉“跨省通辦”基層站。在市政務服務網配置縣區“跨省通辦”專區,在縣(區)政務服務大廳要設置“跨省通辦”專窗,配備相應的設備和人員??h(區)可延伸到鄉鎮(街道)、村(社區),在黨政便民服務中心大廳設置咨詢、代辦、幫辦窗口,實現“跨省通辦”向縣、鄉延伸覆蓋。
(五)推進省內“全省通辦”自主選。依托河南省政務服務統一受理平臺,實現與省內各地各部門業務辦理系統實現入口統一及事項申請、過程、結果等數據實時共享,打破區域及層級限制,按照“前端在全省統一受理平臺受理,后端分發到各部門業務辦理系統辦理”的工作流程,實現申請人在省內自主選擇綜合實體政務服務大廳,“全省通辦”政務服務事項就近申請、屬地辦理、多渠道領取結果。
(六)編制梳理“跨省通辦”一張單。落實全國“跨省通辦”事項清單,2021年年底前,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并結合我省工作試點情況,確保75項全國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2021年以后,其余7項全國高頻政務服務事項逐步實現“跨省通辦”,持續優化已實現“跨省通辦”的政務服務事項。編制我市“跨省通辦”特色事項清單,以服務人口流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產業鏈高效協同為重點,梳理《信陽市“跨省通辦”特色事項清單》,切實滿足外出人員旅居養老、婚姻生育、就業創業、醫療社保等服務需求。
(七)規范制定“跨省通辦”新標準。市直部門要主動與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對接,落實“跨省通辦”事項辦理模式、推進路徑和業務需求,制定“全省通辦”“跨省通辦”通辦業務規則和標準,明確事項名稱、業務模式、受理條件、申請材料、辦理流程、辦理結果等要素。建立異地收件、業務流轉、問題處理、監督管理、責任追溯等線上線下融合辦理的工作機制,實現“異地收件,屬地辦理”。
三、實現方式
一是全程網辦。對法律法規沒有要求到現場辦理且申報材料少的政務服務事項,提供申請受理、審查決定、頒證送達等全流程全環節網上服務,申請人可在異地利用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和“豫事辦”APP的“跨省通辦”專區進行全流程網上辦理。
二是異地代辦。對法律法規明確要求必須到現場辦理的政務服務事項,申請人可在異地政務服務大廳“跨省通辦”窗口提交申請材料,窗口收件后對申請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和身份核驗,通過郵件寄遞至屬地政務服務中心辦理,辦理結果由屬地專窗寄遞或網絡送達。
三是鏈上核辦。對申請材料較多、辦理流程復雜的政務服務事項,如果申請人沒有帶齊證件,異地“跨省通辦”“全省通辦”專窗可通過信陽政務服務區塊鏈系統查詢和核驗相關信息,不再要求申請人提供,屬地部門收到辦件后通過區塊鏈系統共享數據信息、提高審批效率。
四是自助通辦。對能夠全程網辦和查詢類的政務服務事項,申請人可在異地政務服務大廳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利用自助服務終端辦理。
五是多地聯辦。對需要申請人分別到不同地方現場辦理的政務服務事項,改革原有業務規則,整合申請人多地辦理流程,改由一地受理申請、各地政府部門內部協同,申請材料和檔案資料通過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共享,實現申請人只需到一地即可完成辦理,推動“一件事”的集成跨省聯辦。
六是遠程導辦。利用5G+VR等科學技術,開發視頻實時連線功能,屬地工作人員與辦事對象通過線上端口實現網上互聯,以不見面、非接觸的方式,為企業群眾提供遠程“面對面”政務服務,貼心“手把手”全程指導,提升群眾辦事獲得感。
七是信用可辦。依托各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對誠實守信的市場信用主體,對通過事中事后監管達到辦理條件且不會產生嚴重危害后果的政務服務事項,可以實施告知承諾,申請人提交必備材料或填寫相關表格即可辦理。
八是全程證通。建立權威高效的數據共享協調機制,依托大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推進協作城市間跨區域數據互認共享,細化辦理應用場景,深化電子證照、電子印章在“跨省通辦”中的應用,通過數據共享、證照互認讓跨省辦事更便利。
四、服務支撐
(一)開辟“跨省通辦”“全省通辦”線下服務專窗。在市、縣政務服務大廳科學設立“跨省通辦”“全省通辦”服務專窗,設置醒目標識及導引,完善窗口服務指南,配備工作設備和人員,開展窗口人員業務培訓,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提供咨詢、收件、代辦、幫辦、轉辦、發證等服務,構建便利快捷的物流和支付渠道。各部門要選派專人負責跨區域業務辦理工作,主動共享和使用政務服務數據,優化辦理流程、簡化受理要件。
(二)設立“跨省通辦”“全省通辦”線上服務專區。市、縣(區)政務大數據機構和各級政務服務中心要確保實現與省統一受理平臺對接,加強“跨省通辦”“全省通辦”線上業務、數據共享等技術支撐。在信陽市網上政務服務平臺設立“跨省通辦”“全省通辦”專區,作為事項辦理總入口,采用“線上受理、視頻驗證+線下代辦、快遞送達”模式,讓群眾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在線上服務專區公示“跨省通辦”“全省通辦”各類清單,加大對該項工作的宣傳、引導;推動“跨省通辦”“全省通辦”向移動政務服務平臺延伸,逐步豐富辦理事項,再造服務流程,提升移動服務辦事深度和廣度。
(三)建設“跨省通辦”統一用戶管理平臺。基于電子政務外網網絡環境,建設“跨省通辦”統一用戶管理平臺,將“跨省通辦”各地區政務服務平臺的業務系統接入,實現單點登錄多系統跳轉操作。受理地工作人員登錄平臺,通過跳轉功能,“同臺”受理,進行“跨省通辦”業務辦理,提升工作效能。
五、相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信陽市“跨省通辦”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市直有關部門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領導小組下設工作專班,由市政務大數據局牽頭,負責“跨省通辦”“全省通辦”工作統籌推進。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加大對行業主管領域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全省通辦”的政策、業務、系統、數據支持力度,及時建立相關工作機制,確定專人負責,確保工作落實,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二)建立工作機制。建立事項清單動態調整機制,定期對“跨省通辦”事項進行調整更新,服務保障企業群眾辦事創業;建立首站受理責任機制,對事項的辦理進程和結果及時跟蹤了解,并及時向辦事市場主體、辦事群眾反饋;建立事中事后監管機制,利用信用信息平臺,實現辦事前、辦事中信用核查,辦結后結果公示,提交虛假材料撤銷審批服務結果并計入其信用檔案;建立輪值負責機制,協作城市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及時解決“跨省通辦”合作中遇到的困難問題。
(三)擴大宣傳推廣。積極拓寬宣傳渠道,豐富宣傳方式,推動“跨省通辦、全省通辦”工作的宣傳推廣。通過市縣電視、廣播、報紙、各級政府網站、信陽政務、智慧政務公眾號及各部門公眾號等多層次、多渠道的宣傳形式和載體,擴大辦事企業和群眾對此項服務舉措知曉率和使用率,使企業和群眾感受到政務服務新舉措帶來的方便和快捷,達到群眾滿意度和政務服務質量雙提升。
文字解讀:《信陽市推進政務服務“七辦一通”跨省通辦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